今天是2025年08月30日,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!

中国社区发展网

​西安理工大学“三下乡”实践队:以玉人头为原型打造石峁文化IP,让千年文明“贴”近生活

——高校学子创意赋能,文物“活”化走入千家万户

在陕西神木市,静卧着一座恢宏而庄严的古老遗址——石峁,这是一处已沉睡四千多年、比三星堆更为悠久的史前文明古城。为探寻远古智慧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并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石峁遗址,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八名学生在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踏上了一条融合求真与创新、以IP设计传承石峁文化的实践之路。

溯源:从石峁玉器到文化符号

2025年8月,队员们启程前往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。穿越陕北高原的沟壑纵横,车窗外黄土层仿佛缓缓揭开了四千年前的文明密码。当灰白色的巨石城墙如沉睡的巨龙浮现于地平线,那一刻,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古老土地所承载的文明厚重——这是一次与中华文明源头的深刻对话。

进入石峁遗址博物馆,各类珍贵文物井然陈列:玉坑牙璋、石器陶具、壁画彩绘、神秘纹饰……队员们边观察边记录不断涌现的灵感。博物馆通过四大展陈板块,系统讲述了这座古城的文明脉络,让大家深入理解了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功能。

在参观结束后,实践团对现场游客开展了访谈,交流他们参观后的感受与期待的文创产品类型。总结发现,游客更青睐实用型文创,这一反馈为团队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。

创生:打造“石峁之灵”IP形象

在项目初期,团队通过线上问卷展开调研与设计准备工作。调研结果显示,关注石峁遗址IP话题的受访者以18-25岁的年轻群体和在校学生为主,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较高,体现出年轻高知群体对石峁文化的兴趣。尽管石峁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,公众认知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——仅7.69%的受访者表示“比较了解”,超过四成表示“完全没听说过”。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IP活化的重要性,并期待通过文创产品、沉浸式体验和数字内容等形式,增强石峁文化的传播力与公众参与感。这些反馈为团队后续的IP创意开发与传播策略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扎实的用户洞察。

经过反复研讨和创意碰撞,团队决定将石峁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——“玉人头”作为IP开发的源头。设计专业的同学在保留玉人头标志性“巨目”神态和古朴神韵的基础上,对其进行了现代化、卡通化的艺术提炼,创造出一个既古老又可爱、既神秘又亲切的IP形象。

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形象,打破时空隔阂。那双巨大的眼睛,既是先民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,也仿佛在注视着今天的我们,提醒着文明的传承。”

落地:文创产品让文明可感可触

为了让IP形象真正落地,团队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。其中,精美且价格亲民的“玉人头”IP冰箱贴成为了首批主打产品。这款冰箱贴巧妙复刻了玉人头的造型,让这一古老的文明符号得以“贴”近现代生活的烟火气。

此外,团队还规划了包括文创T恤、帆布袋、钥匙扣、系列盲盒等在内的更多衍生品,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载体,让石峁文化触达更广泛的群体。

赋能:“三下乡”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

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创意设计,更是一次高校服务地方、文化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。团队与当地文旅部门、合作社深入交流,探索将“玉人头”IP文创产品纳入当地旅游纪念品体系,以期未来能够带动文化消费,为石峁遗址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。

“同学们的创意让我们眼前一亮!”神木市高家堡镇一位负责人表示,“石峁文化需要这样的创新表达,它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了解我们的历史,爱上这片土地。”

西安理工大学学子们的这次“三下乡”之旅,是一次从课堂到田野、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跨越。他们以“玉人头”为媒,用数字化IP和文创产品作为“翻译器”,成功地将晦涩的考古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,完美诠释了“保护利用文化遗产,青年一代重任在肩”的使命担当,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精彩的“高校样本”。

上一篇:餐饮业品质监督新举措:流浪泡泡设万元奖励基金邀消费者共同监督
下一篇: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金银纪念币即将发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