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李金池,今年70岁了,是江西省玉山县必姆镇泉眼村的乡村医师,也是一名基层中共党员,之前担任过必姆镇乡医协会会长。从20岁起,我就在泉眼村做乡医工作,这一做就是五十年。
2009年,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作为重大惠民工程在全国推进,新医改也在这一年启动。和全国100多万乡村医生一样,我也加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队伍。这十五年来,我负责承担了1000多位居民的家庭医生职责。多年努力下,片区居民的预防和治疗需求都得到了有效保障,我的家庭医生工作也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起来。
记得刚开始做公共卫生工作时,居民信息都是靠纸质档案记录,那时我每天走家串户,从记录村民的基本信息到通讯信息,一位位仔细核实,确保每位村民的信息都准确无误。辖区里有多少原发性高血压、乙型糖尿病患者,还有重度精神障碍患者,我心里都有本明细账,他们的诊疗情况我也清楚。按照要求,每年我会给这些患者做至少四次健康随访,每次我都会亲自上门进行健康服务。要是遇到外出务工的患者,我会尽量找他们方便的时间,把随访工作做到位。对于每年新增的慢病患者,我也会给他们讲讲健康知识,帮他们做好健康干预。
做慢病随访,我有自己的办法。首先态度要端正,必须做到不漏一户、不漏一人。能自己走动的患者,我会通知他们到指定地点,面对面完成健康随访并做好记录;行动不便、长期卧床的患者以及孤寡老人,我都会上门,有时候在床沿边给他们做健康随访,同时尽自己所能给他们送点温暖。对于长期在外地的患者,我就通过电话、微信随访,反复叮嘱他们按时吃药。要是有患者病情控制不稳定,我就增加随访次数,必要的时候及时帮他们转诊。靠着这份责任心,辖区的慢病管理工作总能按质按量完成,百姓满意,我心里也踏实。
这些年,辖区里的老年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,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,让我觉得对他们的关心没有白费。现在,村里的居民都亲切地叫我“七叔”。十五年来,我懂得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本质,就是“以人为本”。我做的不只是填些冰冷的数据报表,更多的是和村民面对面交流,心贴心地为他们考虑。每次给长期卧床、残疾行动不便的慢病患者和孤寡老人送医送药、上门服务时,我都能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特殊意义,觉得没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与信任。
这些年,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越来越完善,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从最初的9项增加到现在的14项,我亲眼看着村民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,健康水平也明显提升,大家的健康幸福感也提高了很多。公共卫生工作很平凡,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。现在我虽然70岁了,只要身体允许,我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份心意,守护更多人的健康,把党和政府对百姓健康的关爱一直传递下去。( 口述: 李金池 整理: 王义东 姚文钊)